性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性,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赋予产品的固有属性,在产品的研制阶段是可控的;另一种是使用性,是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性,其影响因素除了固有性的影响因素外,还包括用户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等。
1、性形成阶段
产品性和质量是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它们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相继诞生。公元前26世纪,人类就已经开始对石兵器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检验。二战时期,在成熟的热兵器时期,性概念开始形成。1939年,英国航空委员在《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的故障率要小于等于10-5次/小时,从而引出了 早的性定量指标。二战后期,亨舍尔飞机的主要设计师和技术负责人罗伯特·鲁泽尔(Robert Lusser在研制V且飞弹中,提出用概率乘积法则计算飞弹的度,从而计算飞弹的度为75%, 对产品的性做出了定量表达。同样在二战中, 电子设备在运输或储存中有将近一半产生了失效,促使 认识到性是武器系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为此,1943年 成立了电子管研究委员会(ANG,专门负责研究电子管的性技术。在1952年, 部成立了一个由军方、工业部门和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性调查组(AGREE,并与1957年发表了《电子设备性》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报告包含了性分析、性设计、性预计以及性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覆盖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和使用阶段性报告,为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1958年由日本科技连设立了性研究会。其性技术主要应用于民用工业产品上,尤其是与质量管理相结合(TQC)。日本专家认为产品是长期积累的性技术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相结合的结晶,强调从设计、制造、管理到使用、维修的全过程统筹管理。日本性技术讲究实用化,在各企业内部建立了现场性数据收集反馈系统。随着产品的应用,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故障数据。80年代初,日本科技连出版了性技术丛书,对性、维修性、故障诊断、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英国虽然是 早提出性定量指标的 ,然而性技术与 和日本相比发展缓慢。1962年英国出版了((性与微电子学》(Reliability And Microelectronics杂志。同年,法国国立通讯研究所成立了“性中心”,主要负责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于1963年出版了《性》杂志。
2、性技术发展阶段
70年代,性相关技术标准、理论了的发展。 先建立起性管理机构,主要统筹管理和制定性标准、规范和手册,组织和开展与性相关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完善了性工程的应用,在性设计、性试验以及性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上都有研究和应用。
与此同时,性标准体系也口臻完善。 先后制定了性通用大纲、性预计、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分析(MIL-STD-1629A、故障树分析((FTA)等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性标准体系。同时为了在企业内部贯彻上述标准, 于1980年和1985年,分别制定了《性及维修性》指令和《性及维修性2000年行动计划》,通过制定指令将性标准的实施制度化和规范化。
前苏联为了赶超 ,也制定了《IOCT-27性》标准,该标准涵盖了性理论、性试验、性数据反馈体系等。在欧洲,主要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 对性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具有完善的性理论以及成熟的性体系。
1965年 电子技术委员会设立了性技术委员会(1977年改名为性与维修性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促使性技术向着 化发展。
在我国, 早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由电子工业部门进行产品的性研究和应用。1955年,我国在广州成立了亚热带环境适应性试验基地,1972年该实验基地组建成我国电子产品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现发展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80年代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在研制成功我国 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后,在 装备制造的迫切需求下,开始性工程技术的研究,并于1985年成立了我国 个高校性研究所, 了我国性工程和理论的发展。
在科工委的统一 下,我国积极引进的技术,先后参照 的相关标准(MTL-STD-785B)组织制定了GJB《装备研制与生产的性通用大纲》、((装备维修性通用大纲》以及《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同时,为了结合具体产品特点制定了《核反应堆保护系统性分析要求》、《核反应堆保护系统性分析一般原则》以及《核电厂性数据交换导则》等标准。系列性标准的制定为我国性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了性技术的发展。